首頁 >醫藥專欄
醫藥專欄
文章主題
發佈日期
發佈人
人氣指數
脂肪肝
2010/06/20
林靖邦醫師
40,173

脂肪肝

一般人常誤以為脂肪肝是指肝臟被一層油包裹著也就是台語俗稱的肝包油,但實際上,醫學上對脂肪肝的定義是指肝內脂肪的含量超過肝臟總重的5%以上,或者是從肝組織的切片中有超過10%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的情形。 但除非有特殊問題才需考慮組織切片這種侵入性的檢查。

很多人都誤以為抽血就能否檢驗出脂肪肝。實際上抽血只能檢驗出血液中的脂肪成分如三酸甘油脂、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不能代表肝內脂肪囤積的程度。目前,超音波診斷脂肪肝是臨床上最方便準確的檢查工具。  超音波檢查可藉比較肝及腎臟的表層亮度(Liver/kidney ratio),以及利用肝臟內血管影像的清晰度來為脂肪肝分級為輕度、中度及重度。

 


輕度脂肪肝:肝臟的亮度比腎臟的亮度有廣泛但輕度增加,肝內血管仍能看得清楚。                         
中度脂肪肝:肝臟的亮度比腎臟的亮度有廣泛、中度增加,肝內血管的影像較不清楚。                         
重度脂肪肝:肝臟亮度比腎臟的亮度有廣泛且非常明顯的增加,此時肝內血管及深部肝臟的影像都幾乎看不見了,有時連膽與肝臟的邊緣均變模糊。

台灣的脂肪肝發生率根據不同的調查,盛行率約從15%到49%,如果是男性上班族的話,則可高達49%,將近一半。

脂肪肝依照原因,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在歐美的發生率比較高,台灣較少。台灣以非酒精性脂肪肝較常見,酒精性脂肪肝臨床上實驗正常人每天喝270克的酒精(相當於5杯高梁酒的量),連續兩天即可造成脂肪肝。肝臟脂肪化程度大致與酗酒程度成正比。酒精造成的脂肪肝雖然是可恢復的,在停止飲酒及正常飲食後,約四至八週後,肝臟可恢復正常。但長期酗酒會造成不可逆的肝傷害,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見的原因:

1. 肥胖:研究認為,中廣型肥胖(腰圍大於80公分)較易有脂肪肝。肝脂肪化程度      和肥胖的嚴重度成正比。故減重是最有效方法。

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血糖調控機制失常,肝臟製造及代謝脂肪的功能也異常,致使脂肪易囤積在肝臟。研究顯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較厲害。

3. 藥物:如類固醇或正接受化學治療等,有可能引起脂肪肝,臨床上也有因服用阿斯匹靈引發雷氏症候群的急性脂肪肝。

4. 肝炎:慢性C型肝炎,也可能造成脂肪在肝臟內囤積。

5. 不均衡飲食:蛋白質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高脂肪含量食物皆可導致脂肪肝。

6. 藥物:靜脈注射四環黴素、以女性賀雨蒙治療前列腺癌、類固醇等。若不當使用也可能導致脂肪肝。


另外脂肪肝不是肥胖者才會有。瘦子也可能有脂肪肝。據美國從屍體解剖病例報告中發現,70%的肥胖者肝臟有脂肪浸潤現象,而苗條的人也有35%肝臟有脂肪浸潤,其中還有2.7%被檢查者有脂肪肝性肝炎,其造成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肝內的三酸甘油脂排不出去而造成脂肪肝。

其實脂肪肝是一個警訊。因為脂肪肝通常是健康出現問題後的一個徵象;患者可能已經有血糖過高、血脂肪過高或肥胖等問題,也可能是感染C型肝炎而不自知。

脂肪肝在過去通常會被認為沒有大礙,但近年來卻發現這類脂肪肝對健康還是可能具威脅性。研究報告中指出,患者如果只有單純肝脂肪過多,往後會惡化的機會不高,但若脂肪肝合併有有肝炎,持續20~30年後,有1至2成會變成肝硬化,甚至有惡化為肝癌的危險。  台灣因為B、C肝炎患者很多,若再加上飲食西式化合併有脂肪肝的機率增加相對肝出問題的機率也會提高。

脂肪肝雖不會遺傳,不過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等卻與基因有關係。因此如果爸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及代謝症候群,其孩子若也有糖尿病、高血脂及代謝症候群時其脂肪肝的發生機率也會上昇。

目前飲食和生活控制對於改善脂肪肝大多有效所以應不需額外藥物治療。通常只要控制飲食熱量、增加運動量、體重減輕,脂肪肝的現象就會減輕甚至消失,而肝發炎的現象也會消失。研究顯示,只要體重減少5%,肝臟發炎即可明顯獲得改善,但減重時也要注意,以不超過每周0.5公斤的速度較為合適。
                   

 

作者:林靖邦醫師
(本文章內容為林靖邦醫師所著作,受著作權法所保護,未經著作人書面同意,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