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有人說吃「消炎藥」可以抗發炎,其實指的是「抗生素」!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許筑鈞藥師說明,消炎藥是可以抗發炎的解熱鎮痛劑,或是類固醇等藥物;抗生素則是用來治療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黴菌等外來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臨床上一般指的是抗細菌抗生素。當抗生素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後,才能讓感染部位的發炎症狀減輕、消除。食藥署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兩者實不應混為一談。 |
許筑鈞藥師說明,抗生素的種類繁多,每種都有特定的有效抗菌範圍。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及病人採樣培養結果等判斷致病細菌種類,再依抗生素在感染部位的濃度、副作用的多寡、病人年齡及病人的肝腎功能等種種考量,選擇有效的抗生素並擬定療程時間及劑量,若要發揮作用,需要選對抗生素,並有足夠的組織濃度及治療時間,以免未達治療效果,反而在用藥過程中出現抗藥性細菌。 |
要注意的是,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便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而要避免抗藥性細菌的出現,有三不原則可減少抗生素濫用: |
|
(1)不自行購買 |
萬一發生抗藥性細菌感染,世界各國都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需要民眾與醫學界共同努力應對。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