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醫藥專欄
醫藥專欄
文章主題
發佈日期
發佈人
人氣指數
過敏性鼻炎與黑眼圈
2013/11/01
陳建翰醫師
27,719

過敏性鼻炎與黑眼圈

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平時除了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癢﹑流眼淚﹑眼睛腫痛或搔癢之外, 臉上大都掛著兩輪黝黑的黑眼圈, 若恰巧前一晚因鼻塞睡不著, 次日白天猛打喝欠, 黑眼圈也變得更黑, 就會被學校老師或上級長官誤以為前一晚熬夜玩樂, 沒有把心思放在學業或工作上, 實在冤望!

這種情況的患者並不少見。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大約是30-50%, 患者通常於45歲以前發病, 最小可於一至兩歲即發病, 診斷高峰期在21-30歲。近四十年來在現代化國家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黑眼圈, 俗稱「熊貓眼」, 是過敏性鼻炎其中的一項重要特徵。黑眼圈主要分布在下眼袋的位置, 呈左右對稱, 顏色以藏青色﹑深紫色﹑或灰黑色為大宗。每個人都有自己黑眼圈的樣子, 或為三角形, 或為彎月形, 或為半月形, 顏色深淺及面積大小因人而異。

為什麼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臉上會出現擾人而無法掩飾的黑眼圈呢? 主要的原因跟靜脈血液瘀積於下眼袋有關。正常情況下, 眼睛周圍的靜脈血液會先流經鼻腔部份的靜脈, 然候才往下一路暢行通到心臟。而在過敏性鼻炎的患者, 鼻塞會導致鼻內黏膜腫脹, 使得鼻腔部份的靜脈受到壓迫而變窄,進而造成局部血流阻塞, 靜脈血液回堵至眼睛周圍。這些靜脈血液需要一個出口來宣洩壓力, 恰巧下眼袋的皮膚又鬆又薄, 延展性極佳, 於是乎靜脈血液就逐漸瘀積於下眼袋, 最終造成了黑眼圈。

除了過敏性鼻炎之外, 還有其他原因會導致黑眼圈的產生。在成人方面, 目前普遍相信熬夜﹑睡眠不足﹑或是過度操勞會引起血液瘀積於下眼袋而造成黑眼圈。另外, 包括遺傳體質﹑紫外線過度曝曬﹑不正確的保養卸妝方式﹑皮膚過敏﹑和慢性皮膚炎也可能促使黑色素沉積於下眼袋而導致黑眼圈。至於兒童的黑眼圈形成原因就簡單許多, 主要理由是小朋友的生活型態比較單純。過敏性鼻炎幾乎是目前所知兒童黑眼圈的唯一原因。

然而, 比較弔詭的地方是, 雖然大家對於黑眼圈的各種形成原因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跟認知, 但是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個人生活經驗的累積以及邏輯的推論, 換言之, 目前並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去呈現具體的證據來支持這些假說。

為了解開黑眼圈之謎, 筆者在台大小兒部江伯倫教授的指導以及中央警察大學溫哲彥教授的協助下, 開始著手進行兒童過敏性鼻炎與黑眼圈的研究。收案對象來自於臺大醫院以及東門國小, 分成兩組作對照, 一組包含126位自願的過敏性鼻炎兒童, 另一組則是有123位自願的正常兒童符合收案標準。對於每位參與研究的兒童, 我們都以固定的拍照模式拍攝一張標準化的數位相片, 之後再以電腦程式來分析黑眼圈的深度及面積大小。過敏症狀則是以問卷來量化。

結果發現, 黑眼圈確實在過敏性鼻炎這組比較常見, 佔了60~75%, 是正常組的3~4倍。此外我們還發現, 過敏性鼻炎的罹病時間愈久, 黑眼圈會愈黑, 而當過敏症狀嚴重到某一個臨界點以上的時候, 黑眼圈還會變得更黑或更大。這是第一個科學研究證實了黑眼圈與過敏性鼻炎的關係, 並且發現了一項新的事實, 當過敏性鼻炎症狀拖得愈久﹑或症狀愈嚴重的時候, 黑眼圈就會變得愈明顯。 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09年發表在過敏領域排名第一名的國際期刊「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慢性疾病, 控制不良者可能會時常併發中耳炎或鼻竇炎, 所以它的治療需要病患與過敏免疫專科醫師長期配合, 定期追蹤, 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依照研究的結果, 我们建議, 如果家長發現家中過敏兒的黑眼圈變得更明顯, 應該考慮過敏症狀惡化, 此時最正確的做法是積極地尋求過敏專科醫師的協助, 以免錯失治療的先機。
 

 

作者:陳建翰醫師 

(本文章內容為陳建翰醫師 所著作,受著作權法所保護,未經著作人書面同意,嚴禁轉載)